發(fā)展海洋碳匯、提升海洋碳匯能力是助力我國實現(xiàn)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工作。海洋碳匯(藍碳)作為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涉及多領域的各種低碳、零碳和負碳技術、核算方法和價值實現(xiàn)路徑,共同構成了一個多維的復雜系統(tǒng)。為了規(guī)范化核算我國海洋碳匯能力和潛力,今年正式實施的《海洋碳匯核算方法》(HY/T0349-2022)已經給出了“海洋碳匯”的定義和六種主要類型?!逗怂惴椒ā分忻鞔_,將海洋碳匯定義為“紅樹林、鹽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類、貝類等從空氣或海水中吸收并儲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和機制”。在解決海洋碳匯的量化問題方面提供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實施方案。但受限于核算方法視角,之前的《核算方法》僅給出了紅樹林、鹽沼、海草床、浮游植物、大型藻類、貝類六種類型,不足以反映學界對于海洋碳匯的前沿認識、整體思考及其內部聯(lián)系。海洋碳匯分類標準的制訂有利于全面、整體、系統(tǒng)的認識海洋碳匯的類型。 清晰的分類編碼工作是實現(xiàn)信息表達、交換、集成和管理的前提,有利于海洋碳匯調查、監(jiān)測、管理、評價和規(guī)劃保護等工作的開展,從而推動碳中和背景下海洋碳匯理論體系與增匯技術的構建和提升。
下一步,海洋一所科研團隊將盡快組織參與單位開展海洋碳匯分類學后續(xù)工作,組織深入開展海洋碳匯分類學研究和試點實踐,確保高質量、高效率完成計劃任務,產出一系列標志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