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一號”能源站是我國自主研發(fā)建造的全球首座10萬噸級深水半潛式生產(chǎn)儲油平臺,它的4個立柱內包裹著單艙容量達5000立方米的凝析油艙。單個凝析油艙整體呈雙“L”型布設在平臺船體中,艙內深度超過48米,是國內海上油氣田生產(chǎn)裝置中深度最深、結構最復雜的異型油氣存儲艙室。
投產(chǎn)首檢 如何保證安全?
凝析油具有易揮發(fā)、閃點低且不溶于水等特點,因此凝析油艙的檢測作業(yè),特別是人員進艙,安全風險極大。項目開展前,檢測公司技術團隊與“深海一號”氣田作業(yè)團隊共同成立聯(lián)合攻關小組,組織安全、質量、技術等多個專業(yè)的骨干員工進行多次討論入艙檢驗健康安全環(huán)保計劃和開展作業(yè)風險分析,確保安全風險辨識充分,安全措施落實到位。
為確保檢驗人員熟練掌握應急情況處置技能,聯(lián)合攻關小組結合現(xiàn)場實際,多次有針對性地開展安全應急演練 。進艙作業(yè)前,“深海一號”氣田安全監(jiān)督逐一檢查檢驗人員防墜器、安全帶、呼吸器等設備的安全性能及使用情況,確認頭燈、對講機、測爆儀等均攜帶齊全,從細從實、從嚴從緊保障人員安全。
無例可依 怎樣開展檢驗?
垂直深度超48米,相當于12層樓高的凝析油艙室雖已完成洗艙、通風及有害氣體檢測,但內部具體情況如何仍未可知。在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深海一號”氣田提前做好了充足的進艙準備,并由檢測公司的“蜘蛛人”檢驗工程師擔任首次人員進艙的重任。“蜘蛛人”隨身攜帶氣體探測儀,每下降10米便停留5分鐘對艙內氣體進行二次檢測 ,為檢驗人員安全進艙打好基礎。
“艙室側板、主結構、管線及其他附件表面腐蝕狀況及涂層防護情況良好、無重大凹陷或損壞......吊籠繼續(xù)下放!”檢驗工程師周宏樂一絲不茍開展目視檢查,并通過對講機向艙外匯報情況。為確保檢驗無遺漏、無死角,聯(lián)合攻關小組結合凝析油艙設計圖紙、艙內照明情況以及檢驗人員最佳視線范圍,以5米為單位進行吊籠下放 。檢驗人員以眼為尺,在氣田安全助理的全程監(jiān)護下,不放過任何細枝末節(jié),優(yōu)質高效地完成了艙體主結構、艙內管線、附件、焊縫等目視檢查及犧牲陽極尺寸測量,充分驗證了“深海一號”凝析油艙室運行狀態(tài)良好。
勇挑重擔 底氣從何而來?
早在2021年,檢測公司便開始長線布局,抓準“產(chǎn)業(yè)、技術、人才”三大核心,不斷加強深水設備設施檢測檢驗能力建設,通過強化人才矩陣建設、“一對一”定向培養(yǎng)等 多項措施,錘煉出一支本領過硬、一專多能的檢測鐵軍,先后完成了國家重大裝備攻關項目“深水半潛式平臺浮體結構自動化檢測系統(tǒng)”研究及裝置研發(fā),“深海一號”氣田壓力容器、上部模塊、錨鏈系統(tǒng)、船體結構、工藝管線年度檢測檢驗工作 ,不斷增強檢測檢驗業(yè)務走向深水的勇氣與底氣,持續(xù)推進公司由淺水檢測檢驗向深水檢測檢驗差異化發(fā)展的跨越步伐,持續(xù)為海洋石油深水設備設施安全檢測與風險管控提供專業(yè)一體化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