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氣泡帷幕系統(tǒng),降低了噪音和振動波的強度,打造出人類與海洋和諧共處的‘隔音墻’,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回想起在廣東珠海金灣海上風電項目與團隊其他成員共同克服重重難關,成功沉樁的時光,項目副總工雷丹總是感慨萬千。
廣東珠海金灣海上風電項目位于珠海市金灣區(qū)三灶島南側,該海域?qū)儆谥腥A白海豚的棲息地,在建設伊始就承載了多重難題,其中亟待解決的難題便是避免施工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保護白海豚這樣的“海上大熊貓”。
“如果打破常規(guī)氣泡管的布置方式,將一般布置在樁體的周圍或底部的氣泡管,圍繞防沉平臺上的開口布置,是不是就相當于用一面墻將沉樁現(xiàn)場和海洋生物的生活區(qū)隔離開來?”雷丹的思路啟發(fā)了愁容滿面的技術團隊。
說干就干,項目技術團隊通過頭腦風暴制定出了初步方案,想要打造一種減弱沉樁噪音的氣泡帷幕系統(tǒng),包括穩(wěn)樁平臺、空氣壓縮機、氣泡管、噴嘴等組件。
雷丹按照圖紙監(jiān)督工人們將穩(wěn)樁平臺自上而下依次連接第一平臺、第二平臺和防沉平臺。防沉平臺位于海底,第一平臺和第二平臺置于海面以上。在第一平臺上連接了空氣壓縮機,防沉平臺上連接了氣泡管,氣泡管和空氣壓縮機通過輸氣管道相連接。氣泡管圍繞在防沉平臺的開口布置,氣泡管上設置有多個氣泡孔,氣泡孔處連接有噴嘴。
一切準備就緒后,氣泡帷幕系統(tǒng)卻在適用過程中暴露出了問題。防沉平臺上連接的氣泡管,由于受到風速與海浪的影響,在空氣壓縮機運作時突然脫落,氣泡帷幕沒有如愿形成,這讓項目團隊發(fā)了愁。雷丹沉著冷靜,組織技術團隊組織了小型的攻堅會議,帶領大家將亂麻逐漸解開。
經(jīng)過反復試驗與測試,團隊排除了眾多連接方式,最終決定采用角鋼和U形螺栓作為管夾。因其自身耐腐蝕性強,且牢固性高,其固定物件的方式像人騎在馬上一樣,確保氣泡管可以牢固地與防沉平臺相連,不會因為水流的沖擊而松動或脫落。
在“隔音墻”順利通過了二次適用后,雷丹精益求精,和團隊成員共同努力進行大量試驗和測試,嘗試了各種不同的材料和設計,希望可以保證氣泡管與輸氣管在氣泡帷幕制作過程中均達到最佳狀態(tài)。
集思廣益后,項目建設團隊決定將氣泡管由多個水平段和傾斜段組合而成,這樣有利于帷幕系統(tǒng)適應不同深度的沉樁作業(yè)。此外,氣泡管上的氣泡孔呈等間距布置,相鄰兩個氣泡孔的間距為80~120毫米,由此來實現(xiàn)氣泡的均勻分布,提高氣泡帷幕的覆蓋范圍和減噪效果。
團隊在輸氣管道材質(zhì)的選擇上也有所考慮,采用鋼管作為輸氣管道。如此,空氣壓縮機在惡劣的海洋環(huán)境中也可以順利通過輸氣管道向氣泡管內(nèi)輸送氣體。
氣泡管上的多個氣泡孔向外噴出氣泡,終于穩(wěn)定形成了一個“氣泡帷幕”,將沉樁周圍的海水隔絕開來,減少了沉樁過程中產(chǎn)生的噪音和振動,形成一個安全的生態(tài)屏障。
海上“隔音墻”在投入使用后,廣東珠海金灣海上風電項目的沉樁作業(yè)順利進行,為海豚及其他海洋生物守護住了寧靜樂園,得到了業(yè)主的認同與夸獎。